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
0

0

收藏

分享

马来西亚:在现代化道路上寻求理念共鸣

中国网 · 10 小时前
【向未来与中国同行】
作者:邓涵(中央党校〔国家行政学院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)
在赤道阳光的轻抚下,马来半岛与婆罗洲之间的海风悄然吹拂。马来西亚,这个色彩斑斓的南洋国度,正以其独有的多元与热情,诉说着对现代化的渴望。这里,自古以来就承载着多种文明和文化的流动与交融,曾见证了郑和船队下西洋的壮举,也目睹了葡萄牙、荷兰、英国、日本殖民者的坚船利炮。如今,它正以全球南方国家的身份,与隔海相望的近邻携手探寻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。
早期现代化的艰难探索
作为东南亚较早开启现代化进程的国家,长期的被殖民历史曾使马来西亚一度被烙上“现代化即西方化”的思维印记。起初,通过大量引入西方资本与技术,这个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取得了一些进展,但很快就出现了本土文化被稀释、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。
1.jpeg
4月11日,中国-东盟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。图为与会嘉宾阅读《RCEP与海上丝绸之路愿景:中国-东盟合作新空间》智库报告。新华社发
1981年,时任马来西亚总理、“马来西亚现代化之父”马哈蒂尔提出了“向东看”政策,试图修正以往对英国等西方国家在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价值上的依赖,探索扩大与“东方”(特指日本、韩国)的经贸关系,吸引两国赴马投资、设厂,学习其先进的技术、管理经验以及职业精神,以服务于马来西亚工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。由此,这个曾被称作“大马”的国度,开始摸着石头过河,探索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。
然而,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马来西亚的现代化之路带来沉重打击,过度依赖外资与出口、关键技术被锁定在中低端环节、金融体系脆弱等结构性问题暴露无遗。早在1995年,马来西亚就被归类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。但此后20多年却步履蹒跚,长期未能走出“中等收入陷阱”。这个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,在产业锁定与制度瓶颈的双重困局中,险些迷失方向。
所幸,这个昔日被誉为“亚洲四小虎”之一的国家,追求现代化的初心犹在。转机,始于东方。中国,逐渐成为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中肝胆相照的同路人。
激活历史基因中的合作密码
作为隔海相望的友好邻邦,中马两国的传统友谊跨越千年。早在秦汉时期,中国与马来半岛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有了经济、文化等方面的交流。1300多年前,中国唐代义净法师渡海求法途经马来半岛,首次用文字记载下古吉打王国历史。600多年前,明代航海家郑和7次远洋航海,其中有5次到访马六甲,不仅带去了丝绸与瓷器,也播撒了文明互鉴的种子。
2.jpeg
3月8日,观众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首映活动。新华社发
1974年5月31日,中马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。马来西亚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东盟国家。1985年,时任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首次率规模空前的经贸代表团访华,开始关注到“为了加速现代化计划,中国也实验着新的想法”,并提出“希望两国认真地考虑如何在对双方有利的情形下,分享各自的现代化和工业化成果”。
此后,随着冷战结束、经济全球化浪潮兴起,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,中马关系在双边、区域及全球层面不断被注入新的动力。马来西亚也日益敏锐地捕捉到与中国共赴现代化的新机遇。
2013年,习近平主席访问马来西亚,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。同年,随着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提出,中马关系历史基因中的合作密码被彻底激活。今年4月,习近平主席时隔12年再次到访马来西亚。两国领导人将双边关系的定位提升至新高度,宣布构建高水平战略性中马命运共同体,为双方携手探寻现代化注入了新动能。
截至2024年,两国双边贸易额达2120亿美元,比建交时增长近千倍。中国连续16年成为马来西亚第一大贸易伙伴。这些数字的背后,是无数马来西亚家庭的生计所系,也是两国现代化进程深度交融的无声见证。
3.jpeg
图为3月14日,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巴生,中国大型耙吸船“新海凤”轮(左)和锚艇准备协同作业。新华社发
“向东看”的时代内涵
近年来,马来西亚领导人决定为新时期的“向东看”政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,主动将中国纳入“向东看”的范畴,强调中国在数字经济、基建和减贫等领域的经验更契合马来西亚的实际需求。安瓦尔总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,马来西亚也将向中国“取经”,“现在,我们说‘向东’时,它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地区”。
对此,马来西亚各界积极拥护、反应热烈。“马来西亚视中国为可信赖的伙伴,致力于同中国发展强劲伙伴关系,实现共同进步,成为彼此现代化道路上的同行者。”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如是说。在马来西亚地方政府发展部部长倪可敏看来,“中国成功消除贫困、实现工业化转型、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这三个成就都值得马来西亚学习”。
自己喝过的水,才知道甜不甜。马来西亚是最早响应并积极参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国家之一。无论是亲身前往中国,还是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合作项目,许多马来西亚人见证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、科技创新、减贫脱贫等领域取得的成就,以及两国加强合作给马来西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益处。
两国领导人共同擘画的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区,开创了“两国双园”国际产能合作的新范式。在中企承建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中,两国建设者合力克服地质条件复杂等巨大挑战。这条铁路一旦贯通,将重塑马来半岛东西海岸的经济地理格局。
关丹港—北部湾港冷链精品航线的开通,让猫山王榴莲等马来西亚特色产品能够快速抵达中国市场。同时,中国的电子产品、新能源汽车也借助物流网络深入马来西亚腹地。这种“舌尖上的合作”与“技术上的互通”,让现代化成果真正惠及普通民众。
两国还商定,要共同打造地区新质生产力合作高地,聚焦数字经济、绿色经济、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,加强产业链、供应链、价值链、数据链、人才链融合发展,助力各自现代化进程。
“马来西亚十分珍视同中国的合作。”马来西亚经济部长拉菲齐·拉姆利说,“目前两国经贸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。这些年,中国在马来西亚开展的合作项目越来越多,给马来西亚带来宝贵、广阔的发展机遇。”马来西亚交通部前部长、亚太“一带一路”共策会会长翁诗杰感叹:“与中国企业吉利‘联姻’后,马来西亚车企宝腾短期内扭亏为盈,让业界刮目相看。”
以诚感人者,人亦诚而应。近年来,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,马来西亚对华政策始终保持独立、理性、合作的主基调。安瓦尔总理在多个公开场合反复强调“中国是马来西亚值得信赖的朋友和伙伴”,直言“中国是一个大国,经济发展强劲、军事力量强大,但我们在与中国的交往中从未感觉到任何困扰或压力”。
近期,中马互免签证的政策已经生效,两国游客之间的“双向奔赴”蔚然成风。“说走就走”这一成就的背后,是两国之间满满的信任。
实际上,马来西亚将战略方向从亲近日韩转为学习中国,是为了在全球产业链重组中重新锚定发展自主权。从独立初期面向日韩的“向东看”政策,到如今与中国的深度合作,这个有着多元文化的国家始终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。
今年年初,中国动画电影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在马来西亚上映后,一跃成为当地最卖座的中文电影之一。那句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,在马来西亚观众心中引起了情感的共鸣。这句经典台词仿佛也是在告诉人们,每个拥有梦想的国家都可奋力掌握自己的未来、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。
在文明对话中探寻多种可能
1996年,时任马来西亚副总理安瓦尔在其著作《亚洲复兴》中批评了“历史终结论”“文明冲突论”论调,强调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,主张亚洲国家应立足本土价值观构建发展模式。他在书中勾勒了一种愿景:亚洲可以复兴到与“全球北方”相媲美的程度,亚洲国家可以在求同存异中走向繁荣。新加坡著名学者马凯硕在《亚洲的21世纪》一书中呼应了安瓦尔的观点,认为亚洲复兴是“历史的回归”,强调过去2000年亚洲本就是全球经济中心,西方主导只是短暂插曲。
2023年,安瓦尔总理在上任伊始便提出以“永续、繁荣、创新、尊重、信任、关怀”六大原则为基础的“昌明大马”执政理念。安瓦尔总理认为,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治国理政理念、三大全球倡议等与“昌明大马”理念高度契合。“习近平主席强调文化、文明、共享繁荣。在这个时代,这种风范很难在一般政治家身上看到。这与‘昌明大马’相一致,都是强调价值观、人道主义、全球视野,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。”安瓦尔总理认为,“人们经常讨论经济、技术、数字化和人工智能,这当然非常重要,但我们也要有人文主义精神。”
在探寻现代化的道路上,文明的力量不容忽视。中国强调“和而不同”,而马来西亚则有“多元共生”的传统,二者具有相通交融之处,为两国携手踏上现代化之路注入不竭动力。
马中友好协会会长马吉德认为,两国领导人对于加强文明对话有着深入思考和广泛共识。“在动荡的世界里,这种超越一般经贸范畴的深入沟通和理念共鸣,不仅为中马关系注入新的内涵,也有助于增进不同文明的理解互信,实现世界文明的和谐共生。”
正是在这种文明对话理念的指引下,今年马来西亚倡议举办史无前例的东盟—中国—海合会峰会,推动构建跨区域合作架构,中方积极参与,推动三方合作更好地造福地区人民。
现代化不是要我们变成别人,而是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。今天,马六甲三宝庙内仍矗立着郑和的塑像,诉说着“和合共生”的东方智慧,见证着中马两国世代友好的深厚根基和“切水不断”的世代情谊。抚今追昔,郑和播撒下的和平友好种子,已在蕉风椰雨的滋养下枝繁叶茂。而从历史长河驶来的中马友谊之船,正在21世纪追求现代化的海洋上破浪前行。
中马合作的故事,终将在岁月的沉淀中,成为一段温暖而不朽的记忆——关于两个文明如何在对话中彼此成就,关于两个国家如何在合作中共同迈向现代化的未来。
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08月20日 12版)

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,网友投稿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