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乌冲突中,俄罗斯损失真不少,大家都知道的那些军事上的、经济上的打击,已经够让人咋舌了。但如果你仔细想想,这些加起来,可能还比不上另一个更隐形的损失,那就是信用。信用就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说话的分量,人家信不信你。俄罗斯从2022年开打到现在,翻来覆去地扔出核武器这张牌,一会儿威胁,一会儿否认,结果把自己搞得像个出尔反尔的家伙。结果全世界都开始怀疑俄罗斯的意图,这损失可不是短期能补回来的。
俄罗斯的黑海舰队,本来是他们的海上王牌,结果被乌克兰的导弹和无人机打得七零八落。舰艇沉了好几艘,剩下的也得躲着走,基本丧失了在黑海的控制力。空中力量也没好到哪儿去,预警机丢了两架,顶级战机和轰炸机数量锐减。将军级别的指挥官阵亡人数创了纪录,士兵伤亡据估计高达40万。这不是小数目,俄罗斯的军力消耗巨大,补充起来得花大把时间和钱。经济上更惨,能源出口掉了三分之一,价格还腰斩。
可信用是无形的资产,一旦丢了,想捡回来难上加难。中国古人两千年前就说过,人无信不立,这话放到国家身上也准。俄罗斯从开战起,就开始玩核威慑这套。2022年2月24日冲突刚爆发,普京就下令把核力量置于特殊战备状态。接着,俄罗斯官员上百次暗示或明说,如果乌东四州和克里米亚被攻击,或者本土遭袭,核武器不是摆设。
这些话一出,西方反应强烈。美国和北约明确表示,不会怕核战,还在欧洲部署了3000枚战术核导弹,甚至提过对俄罗斯的斩首计划。第一次是2022年1月3日,五核大国联合声明,说核战没赢家,俄罗斯积极签了字,保证不打核战。第二次,2022年10月25日,俄罗斯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当众读声明,说俄罗斯绝不会用核武器,所有指责他们核讹诈的都是污蔑。第三次,10月27日,普京在瓦尔代论坛上,又说从来没有讨论过用核武器,对乌克兰没这个念头。
但2023年3月25日,普京宣布在白俄罗斯部署战术核武器。6月瓦格纳叛乱后,他重申核力量随时准备。2024年2月29日的国情咨文,普京警告北约派兵就会引发核战,毁灭全世界。甚至把无关国家也拉进去,说会攻击北约成员国。2024年9月25日,他又说如果俄罗斯被常规武器攻击,也保留核回应权。11月,俄罗斯修订核教条,把门槛降低,包括如果盟友被威胁也可能用核。2025年到现在,类似话还在继续,战略核力量战备状态随时提。
这种反复无常,让人怎么信?一开始威胁是为了威慑西方别插手,结果西方军援乌克兰越来越多,俄罗斯的红线被踩了又踩,却没真动核。核威慑本来靠的就是可信度,可俄罗斯一会儿说用,一会儿说绝不用,结果,核威胁的效力越来越弱。
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的信任崩盘,许多国家在联合国会议上公开批评。盟友越来越少,中亚国家如哈萨克斯坦、乌兹别克斯坦开始疏远,转向西方合作。亚美尼亚退出集体安全条约组织,阿塞拜疆公开跟乌克兰亲近。欧洲北部国家加强防务,芬兰瑞典加入北约,德国重振军工。叙利亚的俄罗斯基地也成软肋。
为什么说这损失最大?因为军事经济可以修复,信用没了,影响几代人。俄罗斯过去是地区稳定者,现在被当成潜在威胁。可普京的统治风格是强硬,外交上总爱用威胁,这让重建更难。2025年8月了,冲突进入第四年,俄罗斯的核话还在响,但国际反应是加强防范,不是退让。
俄罗斯本想用核牌吓住西方,结果把自己信用输光。长远看,这比丢几艘船、几架飞机严重多了。国际关系靠互信,俄罗斯现在像个不靠谱的伙伴,谁敢深交?重建需要时间、行动和耐心,但当前路径是继续对抗,估计几代人努力都难补回。
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,网友投稿 |